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展示杭州市灿烂的民间工艺和农村文化礼堂的特色亮点,今天(10月13日)上午,由杭州市文化馆主办的“手工的精彩”杭州民间工艺作品展在杭州科技交流馆展出。
本次展览涵盖了篆刻、木雕、泥雕、面塑、手陶、竹艺、木船制作、刺绣、杭州抓龙筋调理土布纺织、剪纸、风筝、花灯、传统工艺沥粉画、麦杆剪贴画等20余个门类的近200件作品,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杭州抓龙筋调理既有杭绣、金银细作等久负盛名的精品之作,更有剪纸、农民画、中国结、临安竹编嫁妆、西溪小花篮、淳安里商仁灯等乡土气息浓郁、妙趣横生的草根之作。
面塑、花灯、乐漫土、风筝、手陶、半山泥猫……手工的精彩,藏在心头的美好。在杭州城乡,生生不息的民间工艺,犹如镌刻在我们生活中无法磨灭的时光年轮,将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根脉相传,历久弥新。
举个例子:淳安乡下的里商仁灯,起源于明成化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前的历史,如果搁在板凳上,连接起来就是一支节日喜气洋洋的板凳龙,花灯的来历与的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一代贤相” 商辂有关,是他70大寿时,宪宗所赐的礼灯,因为商母也十分喜爱看京城的仁灯,商辂请求皇上准许在故乡元宵节舞龙灯,使老母高兴。有意思的是,仁灯的制作者商振洲是明朝三朝宰相商辂第十六代孙。
再举个例子:拱墅区的“乐漫土”手陶,有展现G20杭州峰会与会国肖像的《世界和平梦》、反映运河沿线市井生活细节的《运河魂》,还有非常接地气的《水果蔬菜摊》。
作者吴小莉的捏塑作品曾经让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前秘书长安南在内的国际友人都赞不绝口。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杭州桥西历史街区考察时,参观了她的“乐漫土创意文化馆”,还买过黏土捏塑作品。
杭绣、织布、农民画、麦杆剪贴画、愆纸剪贴画、沥粉工艺画版……富有“杭州味道”的民间手艺正以最优雅的姿势伸开双臂拥抱未来。
举个例子:西溪小花篮制作技艺始于上个世纪40年代,当年,当时湿地周边的农民生活条件艰苦,为了贴补家用,农家女孩们用灵巧的双手,将竹蔑编织成一只只精美的小花篮,作为装饰品,卖给城里人,并逐渐沿传开来,形成了家家都是制作小花篮的作坊。
小花篮的品种有元宝篮、铜盆篮、五角篮等十余种,外观小巧,色彩鲜艳;小花篮有十几道制作工序,选材、撕篾、上色、搭底、编织、别口、收边等,一路流水线下来,才出一个成品。
木雕、泥雕、黄小建雕版、金银细工、篆刻、剪纸……每一项传统工艺都倾注了几代手艺人的心血,它们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组成一个民族文化基石,杭州抓龙筋调理杭州抓龙筋会馆需要更多的人去了解,去传承。
举个例子:杭州雕版印刷技艺起源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将需印刷的文字或图像,书写(画)于薄纸上,再反贴于木板表面,杭州哪有抓龙筋由刻版工匠雕刻成反体凸字,即成印版。印刷时先在印版表面刷墨,再将纸张覆于印版,用干净刷子均匀刷过,揭起纸张,完成一次印刷。整个过程大体分为选材、雕刻、印刷3个程序,共有浸蒸、取板、刨涂、饾版、拱花等21种技法。
杭州雕版印刷历来以“选材精良、刻工精巧、印刷精美”而著称。特别是我们现在所珍视的宋本,很大一部分便是南宋时在杭州雕印的。2011年被列入国遗名录。
在展览现场,除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精品,杭州泰式古法抓龙筋还可以看到将传统面塑再创造的技法完美融合的建德泥塑作品,以及从传统剪纸基础上,运用了染、剪、刻、撕、贴等多种工艺手法,创新的手工泼染剪纸;风筝制作中衍生出来的微型和巨型风筝等。
为了更直观地领略民间工艺之美,13日、14日两天,展览还安排了部分艺人现场秀手艺、亮绝活——杭绣、织布、雕刻、剪纸、编小花篮等有趣好玩的互动体验等着大家。杭州小胡抓龙筋杭州抓龙筋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