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精酿之前,相信不少人都会有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所谓精酿只是找个噱头在收智商税”或者“精酿受众太狭窄,根本做不起来”,凡此种种,皆不看好。
2010年,留学归国的高岩在博客上更新的酿酒心得被整理出版,成了中国一批精酿从业者的启蒙读物——《喝自己酿的啤酒》。
这本让中国人知道“我们也可以喝到自己酿造的啤酒”的行业“圣经”,引燃了中国最早一批精酿人的,越来越多的精酿爱好者开始从家酿起步。
熊猫精酿创始人潘丁浩、怂人胆创始人王欣、蜂狂精酿创始人王帅,便是当时精酿发烧友中的代表。那时的精酿,作为一种小众文化代表,无关金钱,只关热爱。
“2015年,中国啤酒市场规模是6500亿元,精酿啤酒占比不到1%。而同时期,欧美国家精酿啤酒基本占本国市场的43%左右。当时我就想到了一个问题,中国的1%对标欧美的43%,至少还有40多倍的增长空间,这个生意可以干”?
当精酿不再满足于爱好者个人,开始走向量产的时候,家庭厨房显然就不再是个合适的酿酒场所。凭借着柔性化生产能力,位于浙江西塘镇被称之为“中国精酿硅谷”的“喜盈门”啤酒工厂成为了早期精酿创业者的代工选择。
但后来,随着C端受众的逐步增多以及精酿自身在品类上的加速裂变,代工模式逐渐难以适应品牌发展,在此情况下,自建工厂成了很多精酿品牌创始人开始关注的问题。
资本在此时开始向精酿市场抛出橄榄枝,2016年熊猫精酿拿了融资,拳击猫被百威收购,掀起了中国精酿市场的第一波高速增长。
资本的加持让很多精酿品牌突破了自身发展的桎梏,也让整个精酿行业迎来了从2015年至今40%的年复合增长,但立足外围环境,精酿品类的生存状况仍旧面临诸多挑战。
虽然如今中国啤酒销产量呈现出了逐渐下滑态势,传统工业啤酒的整体下滑,为精酿啤酒带来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但从基本面来看,啤酒行业高集中度的态势仍未从根本上发生变化,杭州专业抓龙筋五大啤酒品牌仍旧占据了90%的市场,这就注定了中国精酿之路仍是夹缝生存,任重而道远。
另一方面,啤酒花是啤酒生产的重要原材料,中国虽是啤酒花生产大国,但就品种来看过于单一,显然无法完全满足精酿啤酒对于个性口味的追求,精酿啤酒企业不得不通过从新西兰、美国等地进口啤酒花满足日常生产,进口酒花本身的价格比国内常用的“新疆大花”贵3—4倍。采购成本居高不下,造成了精酿啤酒在终端售价高企的尴尬现状。
“终端可见”是做好市场认知的重要一环。但实际情况却是精酿啤酒目前渠道短板较为明显,受制于定价与目标受众等因素,目前很难在啤酒出货量最大的餐饮渠道发力,反而更多的是依赖于线上、便利店以及诸如社区酒馆、酒吧等特渠。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市场的精酿认知教育已步入了快速发展通道,在美国,精酿从出现到如今占据市场份额20%,花费了50年时间,而中国或许会更快。
而在资金方面,或许未来的预期并不完全乐观,一方面,基于当下的特殊环境,资本市场大概率难现如几年前那般热闹的景象,对于此时大多数尚未完成代工模式向自建工厂模式转型的精酿品牌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信号,而另一方面,对于已获融资的精酿品牌来说,固然会凭借资本的力量,做认知、做渠道,不断发展壮大,但在此时又陷入了另一个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精酿行业或许有跨行业的前车之鉴,B站早期同样是深受年轻人追捧的小众文化平台,但情怀毕竟不能当饭吃,引入资本之后,B站的商业化气息开始加剧,变味儿之后的B站,开始遭到了最早一批铁粉的诟病。
资本的目的是逐利,精酿的标签是独立、个性,二者合作无疑是把双刃剑。精酿从诞生初期,便走在了工业化啤酒的对立面,而如今,当精酿逐步向大众靠拢,“屠龙少年”是否会终成“恶龙”?不单是精酿行业,对于当下任何一个要“破圈”、要“突破天花板”的小众行业来说,这或许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初心之问”。
未来,精酿品牌要想“破圈”大概率需要资本加持,这是已是行业共识,但要想控制资本不从“加持”变为“主导”,唯有让自身变得强大。因此,对于精酿品牌来说,必须找到自己适合的发展路径,形成自身的良性生长。
对于任何想要“走向大众”的小众行业品牌来说,有必要建立基于品类受众、品类调性、品类理念等元素的加法思维,在此基础之上,找到自身发力的支点。
“大品牌并非不可逾越,杭州专业抓龙筋特别是在啤酒行业,我们不能习惯性认为一些初创企业、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一定不如大厂,在另一个层面,企业越大,动作越慢,再加上既往的固化认知,相较于精酿传统啤酒品牌很难进行个性化升级”,在王帅看来,大品牌并不意味着没有短板,大品牌力有不逮得地方,恰恰是精酿可以一显身手的舞台。事实也印证了王帅的观点。
“她经济”多年来引得五大工业啤酒品牌瞩目,俘获“她”的倾心相较于工业啤酒,精酿或许更能读懂“女人心”。
早期,精酿爱好者尚未成势,点状需求决定了精酿啤酒的主力渠道是线上,渠道特性逐渐为精酿啤酒品牌带来了新的思考,也让精酿啤酒找到了新的目标人群——年轻女性群体。
年轻女性是线上消费的主力人群,同时,相较于男性,女性更容易为“颜值”埋单,在这些方面,精酿更具先天优势,而另一方面,抓住女性群体不仅绕开了与工业啤酒的直面竞争,也借势这批爱分享、爱晒图的年轻女性,为品牌的话题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越来越多的精酿啤酒品牌,开始专门为女性消费者制造产品。通过加入女性接受度更高的水果元素、外观采用色彩丰富的设计等,以吸引女性消费者。不管是浓郁雪域唐卡feel的香格里拉精酿、包装犹如一幅印象派画作的台虎精酿,或是甜美可爱手绘风插画包装的 Brewski,还是好看又好玩的优布劳幼兽系列;都能让不同女性找到长在自己审美点上的那一款。
小众是一种心理认知,但一定不是市场边界。虽然精酿被贴上了“个性”“自由”等标签,却并不意味着“精酿圈儿”是一个封闭、排外的群体,相反,作为一款具备极客理念兼具创造精神的产品,相较于工业啤酒,精酿更具包容性。而这一调性决定了“跨圈融合”之路是精酿进一步打开市场的重要手段。
斑马精酿、优布劳等诸多精酿品牌,都曾跨界与音乐节合作,创造了不错的话题性与关注度,除此之外,摩托车友会、驴友圈、动漫节等也都是当下精酿品牌跨界的首选。今年年底,“卡塔尔世界杯”即将开赛,对于精酿行业来说,自然不应错过这波“搞事情”的重要节点。
当一群爱折腾的人,遇上另一群爱折腾的人,总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精彩,这种跨圈层的情感共鸣,恰是帮助精酿把“消费者”变为“发烧友”所必要的价值元素。
“特立不独行”是精酿的品类理念。杭州小胡抓龙筋世界范围内有100多种精酿,而中国精酿显然远未触及精酿的品类边界。
在王帅看来,“精酿的精神,一定是要千变万化,就地取材。产品与创新,是精酿的底线,每个月都要出新款,才是做精酿的态度”,以产品为基点做“精酿+”,是精酿打造独特个性,同时吸引更多受众的关键所在。
婴儿肥IPA出自“中国精酿教父”高岩之手,这款精酿选择了一种国内不常见的深琥珀色。在口感上也抛弃了传统IPA的高苦味,杭州抓龙筋会馆而选择了低苦味的口感,使人更加容易接受,但即使这样,婴儿肥也比国内其他的啤酒要苦三倍以上。
作为中国第一款瓶装精酿啤酒,婴儿肥IPA“土味路线”的中国风包装设计加之产品的大胆创新似乎奠定了此后中国精酿啤酒敢想、敢玩儿的独特基因。
小众文化虽然没有精神限制,但小众文化的爱好者却存在地域之别,而这种客观存在的“隔阂”也推动着“本土化”逐渐成为精酿做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向。
怂人胆就曾推出一款名为“62农业拉格”的本土精酿啤酒。“62”是只有杭州人理解的数字。在杭州线”与“盒子”同音,本地人会用“62”自我调侃,称“只要是人,都会犯二。只是有些人执着于‘二’,‘二’到底,有些人笑而‘二’之”。除此之外,怂人胆还会在每年6月2日,举办“戒酒互助会”活动,在酒吧邀请杭州本土乐队进行演出。
通过富含本地元素的产品凝聚本地圈层,再通过这些圈层,吸引更多爱好者加入,这便是怂人胆的本地化逻辑。
新兴事物往往诞生于人的既有认知边界之外,因而,置疑新兴事物也正是人性使然。苹果手机诞生前,触屏手机遭人诟病;小米手机成功前,不少人会觉得“米粉”难成气候。但结果,恰恰是后浪拍死了前浪,蚂蚁绊倒了大象。杭州小胡抓龙筋